
圖片網址:http://blog.19lou.com/batch.download.php?aid=930419
今早與主任進行深度訪談後
因有所感
而在我主動談及我這一個月在師大附中實習時所觀察到的一些現象後
主任提及由於受到執政當局政策搖擺不定、政治亂象等環境的因素
現在許多年輕人根本就看不到未來
在她們那個年代
是物質上的貧苦
但只要肯努力
還是能夠找到不錯的飯碗
但在我們這代
受得卻是精神上的疾苦
擁有高學歷
還不見得能夠找到工作
是我們七、八年級禁不起工作挑戰嗎?
那也未必
近日來朝野一直在爭辯是否開放陸生來台就學的相關政策
但從來沒有仔細想過是否應該給予年輕人一個充滿希望的環境
自身的競爭力固然重要
但政府應該就針對人民最為迫切的需求去擬定相關政策
而非僅是在那邊就"國際觀點徒然地畫大餅"
大家都知道該與國際接軌啊!
但台灣社會裡普遍存在著對於未來感到不安的憂慮
而除了不安的憂慮之外
孩子們還承受著政策推行下的實驗白老鼠的包袱
如說要推行「品德教育」
但「身教」豈是能用一、兩年的時間達成!?
又所謂的「優質化學校」、「卓越計畫」無非都是教師或是學校競爭下所產出的結果
事實上,報告寫得好的、表面工夫做得好的就能獲獎
學生往往跟本就學不到什麼
只是被老師當作利用的工具罷了!
這些現象難道不可悲嗎?
如果老師永遠只在乎那些政策的推行
而失去了原有的初衷
那真的用不著再繼續當老師了~
再者
主任自己有一個跟我同年次的兒子,以及大我一歲的女兒
她的兒子亦是附中畢業的
她很喜歡附中開放的校風;但也是因為太開放了
導致她孩子沒念書,重考一年= =
照理來說都到高中了
孩子應該都有一定的自制力
老師與家長也不需要限制太多
總以為孩子有孩子們的想法
讓他們順其自然發展就好
我們不用管這麼多
但有時候這卻是導致一些偏差行為發生的主要因素
這年齡的學生
腦袋裡所想的,不外乎就是感情與課業
除了會較重視同儕間的看法之外
事實上
父母親與老師的適度關懷也是相當重要的
不關心孩子們所想的是什麼
不了解孩子們生活或是交友圈的情況
導致孩子與我們之前的關係有所疏離
變得不願意跟長輩們訴說心事或是煩惱
附中很自由,學生很自由,老師也很自由
但如果老師們能夠願意多花點時間陪孩子談心聊天
只要,肯默默地陪伴在孩子的身旁
盡可能地多關心及參與班級活動
或許,就不會看到這麼多雙徬徨、無力的眼神
我以為
我在附中實習生活所獲得的最大收穫就是「用心陪伴學生」如此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