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附屬中學1250實習心得

494203048 國文系 張佳華

之前就曾耳聞師大附中校風之開放,學生社團活動極為興盛。果不出其然,一進到校門內,就看見許多學生正為了社團期末的成果發表會努力地練舞、談吉他、畫海報等,我當下就立刻感受到這間學校所具有的活力,是我曾待過的桃園高中無法比擬的。而在進入1250教室後所見到的景象,更令我大吃一驚。雖然在實習座談會時已聽老師簡述過班級狀況,但由於與我印象中的高中生活大相逕庭,不免為自己的實習日子擔憂起來。

一剛開始的自我介紹,就已經知曉班級的上課狀況不會太平靜,甚至有可能因為老師的某些語彙而引起全班騷動。但我以為這是必然的。有時候在枯燥乏味的課程中,若能適時與學生互動,一方面可以引起學生的專注力,另一方面可藉此教導學生做人處事的道理,讓學生了解在人生的路途中,不僅有課業壓力需要面對,在未來亦有更多的挑戰在等著他們。或許,因為課程進度的關係,無法在課堂上提及太多;加上自身的人生歷練有限,並不能夠擁有全面性、有深度地與他們對談,但我想,還是可以盡可能的把自己經歷過事情與學生們分享。畢竟,年紀較為相近,學生對於實習老師所說的話,應該有一定的影響程度。

在教學之餘,我之所以會盡可能地參與班級的活動的原因在於我想要好好把握實習導師的機會,想要多花點時間了解現在高中生到底在想些什麼,與我們那時候所想的又有什麼不同。從一開始的見面的寒暄,到後來的有些學生會願意像我傾訴一些心事,我想這部分並不是我給了他們多少啟示,或是我擁有多大的魅力,而是「陪伴」。在這段實習期間,我感覺得到有些附中的老師會認為孩子們都這麼大了,應該會懂得運用時間,懂得約束自己的行為,而減少看早自習、午休的時間,甚至聽聞過同學說有老師根本就不會到班上。當然,或許有些老師會有自己的時間規劃,但我以為這段期間的孩子,還是需要有老師與家長的相伴。這「陪伴」並非要去約束學生行為,或是限制學生不能做什麼,而是默默地關心學生平日的生活狀況,如肯多花點時間看早自習、午休、自習課,甚至是班際活動都能夠有所關注,學生們就會很高興,並很自然地建立起良好的互動關係。這部分我認為受到國中班導影響甚鉅,小至教室布置,大至班際活動,她從沒缺席過,其抱有對班級高度的熱忱,對於我而言,是值得效法的典範。也因為如此,我才會花這麼多心力在與學生在培養情感上面。

但如老師所言,短短的一個月實習時間,自己的教學技巧上能有多少的長進?又能夠了解學生到怎樣的程度?自己離高中生活也有一段時日了,雖然與這些孩子僅相差七、八歲,但隨著社會的變遷,各時代的想法也會有所差異。我想,這應該是我必須去正視的課題。在教學部分,我自認我在課程的內容準備以及進度掌控上仍須多再加強;清晰的口條與穩重的儀態,亦是我努力的目標。在實習的過程中,老師給了我們許多的鼓勵,讓我們更有自信站在講台上面對學生,相當感謝老師對我們耐心與包容。因為之前曾聽學長姐訴說到師大附中實習的日子似地獄般的水深火熱,若能夠中規中矩地上完進度,就該感到萬幸了,教我們不用想這麼多。而每位指導老師各有其帶班的風格及教學技巧上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老師也不吝惜指導我們每個該注意的細節,讓我在這短短的一個月內受益良多。

在附中實習最大的收穫應屬實習導師這部分。老實說,一剛開始未能建立身為老師的威嚴似乎失策。我所說的話,學生會聽的原因在於他們跟我熟給我面子、講義氣,難免還是會碰到學生跟我討價還價的情形。我認為這部分是我之後應當再努力改進的部分。而在平日,我多利用中午吃飯、下課時間與學生聊天,發現事實上許多學生雖然行為看似還處於國中生,但心裡卻以早有許多根深蒂固的想法,這對於現階段的孩子而言,太早對於某些事物觀感下定論似乎欠缺深思熟慮。我想主因應該是受到社會及媒體的過度影響,導致較為極端的想法產生。這部分或許可以藉由平日與學生不定期會晤來做個別的了解,以傾聽代替教條式的訓斥,多與學生談心聊天,了解其成長背景、求學經歷,才能夠真正知道現在的孩子到底有什麼煩惱或需求是需要被關懷的。

這陣子恰好為選組說明期間,除了接受輔導老師所給予的建議之外,我以為老師還是需要與學生進行個別的對話。從學生網誌和日常聊天時得知,有些孩子壓根就不想離開1250的原因是認同這個班級氣氛,在與內心幾經拔河後,忍痛選擇留下,可見在其選擇類組的過程中深受到同儕的影響。就如同老師的想法,我平日多鼓勵學生要多方去嘗試,多方去探索自己的興趣;如果還找不到明確的目標,則可多上網去瀏覽各大學科系的網頁,了解大學課程內容到底在上些什麼,自己是否真的有興趣想朝這領域去發展。若能及早確立目標,讀起書來也不會這麼無力吧!有可能現在班上還有學生還在徬徨、猶豫,只是現階段不知道該如何表達自己的想法罷了!

上了大學後,雖仍有機會可就自己有興趣的領域再次轉換跑道,但這樣豈不是比別人多走了一些路?記得我在高一時,理科成績稍微比文科好一些些,但我自己很清楚知道我絕對不是念理組的料,而且我認為念文科的人比較容易能夠去欣賞周遭事物的美好,引起生命體的共鳴,故我最後選擇了念一類組。但班上其他理科成績普普通通的同學,硬是硬著頭皮,順父母親的意思,張著「符合社會市場趨勢」而選擇了二、三類組。想當然而,不少人最後因承受不住課業的壓力,或者是根本就沒有念書的動力而狼狽地回到一類組班級。友情固然重要也很珍貴,但我萬萬不可因此而失去了追逐夢想的機會啊!

再者,班上的讀書風氣仍有待改善。平日見他們專注的科目除了數學還是數學,我當然知道他們對數學情有獨鍾,極為享受解題的過程,但總不免為他們過度偏重於某科學科而擔心。學生會說:「老師!數學是需要天天算的啊!」但我心想,難道其他學科不用天天勤加練習嗎?許多知識的充實都是日積月累,並非一蹴可幾,真正的「學習」與「讀書」之間的差異性,尚有待釐清。自己也曾身經學測、指考的關卡,知道因社會普遍的價值觀,而扭曲了有要給孩子快樂學習的教育環境。即使在台灣的首善之都,都未能見其孩子能夠真正地在「快樂中學習」,又何必遑論其他偏遠地區的教育現況呢?而我以為一位真正的好老師的最重要的使命,應該就是如何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讓學生能夠自發性地學習、探索周遭的人、事、物,並非僅是一個「教書匠」!

一個月的實習生活即將結束,在密集的趕課壓力之下,我深深體會到要當一位好老師,並不是那麼榮義達成的目標。除了教學要能將「新」與「舊」做結合,還要能夠產出新的東西。這代表著老師的教學風格並非一成不變,而是要時時刻刻察覺社會脈絡,針對學生的需求去做適當的調整。省察自己在這一個月密集上課的過程中,固然抱有滿腔的熱血,但恐怕時間一久,就容易對此產生了倦怠感。到了那個時候,維繫我繼續教書的動力來源,是否依然如現在班明確呢?我想,無論是否能如願進入教師職場,只要肯盡心盡力去做,把每件事情視為人生必經的磨練,或許,就能夠無愧於心了。

師大附中1250班對我而言,只是個開始,不會是終點,亦是個難忘的美好回憶。雖然曲終人散,但我相信,許多孩子的笑顏將常駐我心,因為我看見我曾經擁有過的單純、天真、活潑,已深深烙印在人生的路途上。無論是否以後是否還有機會再碰面,但願這些孩子都能夠平平安安、快快樂樂地成長。勇敢去飛,不要害怕,總有一天必能找到屬於自己的那片藍天!

左至右依序為:孟學、健哲、恩池、哲睿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師大附中1250 實習 台北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eivecaka 的頭像
    eivecaka

    給遠在他方的你

    eivecak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