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下午與一位馬來西亞的朋友約在桃園車站附近喝下午茶,以解許久未見之思。
從他口中得知月底即將要返國誤人子弟,沒啦~是打算要到新加坡的國小去教書,即放棄碩士學位了。
因為我倆的個性都算是比較容易「暴怒」,講話分外投機。
不用多想,聊天時間自然多過於喝茶時間,聊到後來就直把白開水往口中倒去,話太多~~
之前就讀中興,後來考到台北師資不甚好的大學,雖是國立,但終究找不到歸屬感。
我倆的話題就一直在「教書」這檔事上打轉,交換了許多經驗,也傾聽了彼此的建議。
聊著聊著,他問了我一種情況:
若你的家教學生是國小五年級,他不想寫功課,就直接跟你說「不想寫!」
而在旁的媽媽卻說:
「因為我們從小教導小孩的方式就是在做一件事前,完整地向小孩交代做這件事的理由及用意為何,
再讓小孩子去做~」
但很不公平的是,小孩子完全不用為他口中說出來的「不想寫!」負任何責任。
媽媽說:「因為他還是小孩嘛~老師你就多包容一下~」
姑且不論小孩子是肯寫作業這層面,我想知道的是,父母親的用意到底為何?
是讓小孩子及早面對社會的現實面嗎?讓小孩知道怎樣做才是對自己有利的嗎?
或許對他個人完沒全有好處的,他就放棄、拒絕去做,不必做任何解釋。
在教導的過程中,父母親是否有將自己的想法「強行灌輸」在小孩子的身上,渾然不覺。
這對小孩子的發展,我不知道是正面多於負面,還是適得其反?
對於一個完全沒有社會經驗的小孩而言,要他從中辨析是非利益,這真的也太誇張~
就「寫功課」而言,每次都要跟小孩子講解一大堆寫功課所帶來的助益,誰有這麼多耐心與時間啊!
在教導的過程中,是否應該給予孩子彈性的空間作獨立思考?
一昧地接收父母親的訊息,自己卻無法對自己的行為作出合理的解釋,那這樣的教導方式究竟要成就什麼?
因為我沒有小孩,也沒有家教的經驗,很想知道究竟能怎麼做~
當然,家庭教育的影響力遠大於我們這些家教老師,但這樣的情況,應該能有更為妥善的處理方式才對~
說多了,就會覺得現在的小孩真的不好教啊!父母意見多,小孩意見多,老師的限制更多QQ
是說今天上午學校的網路研習,根本是場鬧劇。
因為學校未來要用「文字廣播」系統取代傳統的聲音廣播。
一方面減少干擾附近住宅生活,另一方面則是希望以不干擾各班教學活動的前提,能更有效率將訊息傳遞至各班。
但廠商今天卻跟我們說許多東西都還在測試中,老師們先了解一部分就好,剩下的再逐一到各處室做講解。
兩個小時的研習大半時間都在看他在測試,所問的問題好像一時半刻也無法解決。
感覺上根本就是為了應付驗收,而匆忙開的教育研習,真的在浪費時間~
據組長說,廠商當初設計的理念就與教學校廠狀況有落差,所以系統須不斷地在做更改。
台北市應該也很多學校都已有建置類似系統,為啥不找有經驗廠商?為啥要一直在這麼苦等技術成熟啊 = =+
廠商當初在設計時,就應該要找具有教學經驗的人來協同研發,而不是在現場狂抓問題啊!
真的是既沒效率又無實質收穫的研習,下次研習前還是要慎選內容才是~